上海市文创办6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,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近700万平方米,入驻文创企业2万余家,入驻企业总营收近5500亿元。在文创成为产业发展新着力点之时,充满年轻活力的文创园区正转型升级为点缀这座城市的风景线。
上海北部的宝山区,有一处叫做“智慧湾”的网红地标,一个个色彩明艳的“集装箱”内,驻扎着一家家充满活力的文创企业,还有各种博物馆、科普公园、体育公园,每天都吸引着不少市民游客去“打卡”。人们置身其中,拍照、运动、逛吃,往往有种分不清园区、社区还是街区的感觉。距离智慧湾32公里,上海南部的闵行七宝,同样有一个深受市民喜爱的网红“打卡”点。这个名为“麦可将”的园区,有40多家业态各不相同的两岸匠人创业工作室,木工、铁艺、陶瓷、玻璃、皮革、纸艺……各种手艺丰富多彩,而园区对外敞开怀抱的姿态,更是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互动体验。
两个网红地标,其实都是上海的市级文创园区。因产业转型需求而生,在城市更新中摸索发展的文创园区,在十几年间,不断拓展自身内涵,带动产业升级,提升市场经济活力,并积极与社区、街区相融,推动产城融合,满足市民多层次消费需求。如今,上海仅市级文创园区就有137个,入驻文创企业达2万余家,其集聚效应已逐步显现。
以文创园区作为重要的产业载体和平台,近年来,上海的文创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,在助力城市更新的同时,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进一步提高。来自上海市文创办的统计数据显示,2018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.72亿元,同比增长8.9%,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.94%。
据上海市文创办介绍,下一步,将推动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,推动园区、社区一体化进程,鼓励文创园区作为政府与行业、市场的对接平台,服务于城市更新功能,打造文创园区、街区、社区示范项目。同时,编制文创地图,建立园区信息库,促使各园区协同创新、互补合作、提升能级,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资源共享。
从地铁一号线呼兰路站出来,走500多米,再通过一座天桥,就能看到很多个色彩明艳的“集装箱”,红黄蓝绿,十分耀眼。驻扎在这些“集装箱”内的,是一家家充满活力的文创企业。“集装箱”外,别具一格的面包店、小日子食集、托幼所、各种体育设施……像是社区又是街区,除了附近市民,也有很多人专门慕名而来,漫步其中。
这里,就是上海的新晋网红地标——智慧湾,一个没有围墙、完全对外开放的园区。
据智慧湾负责人陈剑介绍,这里曾是上海第三毛纺织厂的仓库用地。由于经营不善,大量厂房、仓库、集装箱堆场闲置,环境恶劣。这个占地面积230亩的地方一面紧挨着南北高架,不时有集卡呼啸而过,离1号线呼兰路地铁站不过五六百米之遥;一面紧邻蕰藻浜,这是上海为数不多可以通航百吨级货船的河道之一。
2016年9月,转型改造后的智慧湾正式亮相。两年半的时间,这个昔日的仓库用地“惊喜”不断——废弃集装箱变身“集创箱”办公空间;中国首个3D打印博物馆亮相;世界最大规模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落成;剧场、音乐工作室相继落户……2018年底,这里成为沪上首座科普公园;不久前,又入选了79处上海市民“休闲好去处”。
成为“网红打卡点”,对于一个园区来说,这究竟意味着什么?在陈剑看来,这其实是文创与科创的融合,这也是文创园区、文创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“我理解中的文创园区,实际上并不单纯是文化的概念,文创本身一定要与时俱进,与科创相结合,才能进一步发展。”陈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发展,文创、科创必须要融合,未来文创园区的发展,一定是与科创相结合的。而这种结合,也会将文创的外延进一步打开。
在他眼中,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,自身有条件的园区可以是“六区融合”,即产业园区、开放的社区、特色商区、景区、馆区(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展示馆)、以及学区(各种培训机构)。“一个好的创意园区,一定是一个城市地标,当你回到家闭上眼睛,大脑里呈现出的,就是园区内的某个场景。”陈剑说。
从品牌化、连锁化到“智慧园区”
与智慧湾不同,旗下有70多家园区的德必集团,走的是品牌化、连锁化之路。
德必集团成立于2003年,最早只是物业运营商。自2006年开始,开始投资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。目前,德必已在全球拥有70多家文科创产业园,遍布上海、北京、南京、成都、苏州、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,以及美国硅谷、意大利米兰、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全球创新创意之都。
为了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,德必开发了多形态的产品。经过多年发展,如今不仅形成了德必易园、德必WE"、DoBe·Space三大主要品牌条线,还形成了集园区空间开发、产业服务链导入、社群化运营、智慧园区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德必模式。
如何对这么多园区进行有效管理,并加强各园区之间的互动,让入驻的企业和白领愿意主动融入园区,加强互动交流,更好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园区能级提升?
于是,德必利用互联网、科技智能等“新工具”为传统园区运营赋能,自主研发了wehome智慧园区ICS管理系统 ,让“智慧园区”从构想变为现实。
除了线上管理,线下活动也十分丰富。
“在办公楼里,不同企业、不同楼层的人可能都互不认识,我不希望我们园区内的企业白领也这样。”上海德必集团董事长贾波说,公司要求,每个园区每周至少为园区内的企业举办一次活动。
这些活动各有不同,比如茶艺、讲座、相亲、快闪、市集,电影点映、手冲咖啡等,内容很丰富,但目的都是一样的,就是加强园区内不同企业和白领的互动交流。在贾波看来,人与人的交往,除了友谊,还能收获很多思想、渠道和信息,这也是园区集聚效应的一个方面。
“我们从来不把自己作为园区物业运营商,我们的愿景,是要成为全球文化创意、科技创新企业首选的合作伙伴。”贾波说。而后半句话,被作为“德必信念”之一,印在了公司每位员工工作证的背面,随时都能看到。
作为在上海的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之一,麦可将文创园区也正在不断转型,拓展内涵。“这几年做到现在,我们主要通过文创项目,做一些深耕的发展。”麦可将文创园区执行长刘亦展说,但后来发现,只做文创还不行,便开始将文创和文旅结合起来,将麦可将文创园区打造成上海第一家全体验式的文创园区,市民游客可以在此体验创作过程。
2019年,该园区又有了新的计划,要在原有文创、文旅的基础上,将文博也结合进来。“我们希望,能将这里打造成两岸文创、文旅和文博的高地。”刘亦展表示,如今园区的产品开发能力很强,也正在协助一些博物馆进行产品研发。
无论是智慧湾、麦可将,还是德必,都是上海近年来文创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。</2018年,上海市文创办修订《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》和《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楼宇和空间管理办法(试行)》,进一步强化园区特色定位,加快推进市级文创园区品牌化、特色化、连锁化发展,推动园区内涵式发展。据上海市文创办介绍,上海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行动态管理,2018开展市级园区考核评估和新园区认定工作,共产生市级文创园区137家,有效期2年。同时,首批评选出10家示范楼宇、20家示范空间,形成文创园区、楼宇、空间互为补充的产业载体布局。随着文创产业不断发展,文创园区经济产出也保持健康快速增长,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显现,园区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升,同时对促进产城融合发展,产业融合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。目前,137家市级文创园区的总建设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,入驻文创企业2万余家,入驻企业总营收近5500亿元。上海的文创园区建设起步较早,在专业化运营管理和企业深度服务方面的探索相对较为成熟。”上海市文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一批有条件的园区运营主体在此基础上,积极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服务标准、打造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。比如,德必集团形成了德必易园、德必WE"、运动LOFT等不同特色的连锁园区类型;上海纺织集团按园区产业特色,建立了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M50、以生活时尚为核心的尚街LOFT等园区品牌等,引导产业集聚;锦和集团通过建设“越界”商标,形成园区标准化服务,树立园区品牌。
同时,部分园区通过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,明确自身建设特色,坚持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,形成了核心主导产业清晰、产业特色鲜明等优势。比如,以网络信息业、软件设计为主题的慧谷软件园、天地软件园、徐汇软件基地等;以创意设计为主题的8号桥、800秀和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等;以时尚产业为主题的尚街、时尚园、东纺谷、时尚谷等;以艺术业为主题的M50、田子坊等。据上海市文创办透露,下一步,将加强政策研究并出台指导性文件,明确园区发展方向,为园区升级提供政策指导。同时,鼓励各区利用差异化优势,结合区域重点工作,积极落实出台发展规划、实施细则、财政扶持政策、园区管理办法等文件,助力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上海的文创园区已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和好的做法。那么,有没有一种做法,可以进一步放大文创园区的内涵和外延,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?
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,曾亲历了上海文创园区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,并曾担任宝山区副区长。作为产业转型的专家,他开始考虑在上海率先试点“创新城区”的可能性。
所谓“创新城区”的基本内涵,就是在一个特定城市空间里,集聚着研发机构、创业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,这里的产业、居住、办公、商业、文化以及公共服务是混合交融的,在空间上体现功能集约紧凑,公共交通通达性好,线上线下交流便捷,生活配套等商业完善。这种物理空间,对创新人才的集聚、创新企业的知识共享及合作、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辐射等都极为有利。”夏雨说,在某个区域内,如果让相临近的多个园区之间加强流动、互动、连通和共享,就会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,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。在夏雨看来,如果在上海中心城区大约40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域以及一些次中心区域内,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1-3个平方公里左右的“创新城区”,使之成为上海城市创新人群、创新企业、创新机构、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的落脚点,成为科技创新的一批重要策源地,那么,这种“创新城区”的星星之火,将会形成推动整个上海建设创新高地的燎原之势。“我希望,文创园区能够成为年轻人最向往、最喜欢、最难忘的地方。”夏雨说,无论是现在的创意园区,还是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创新城区,都是承载着年轻人创业、创新、创意的地方,充满活力与希望,让年轻人向往、喜欢、难忘。
资料来源:澎湃新闻原文标题《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|上海文创园区集聚效应显现》